我校将每年投入480万元用于教学改革立项
发布时间:2007-05-10   浏览次数:

    教务处处长邬大光在5月8日的本科教学工作会议上透露,从今年起,我校每年将投入480万元专门用于教学改革立项。这是为配合教育部实施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一项举措。副校长孙世刚出席并要求各院系认真配合学校,把教改立项和本科教学计划的修订工作做好。

    今年初,教育部就本科教学改革和提高教学质量等工作下发了1号、2号文件,准备在全国高校实施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主要措施包括:择优选择和重点建设3000个左右特色专业点;遴选3000门左右课程,进行重点改革和建设;重点建设500个左右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实施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支持15000个由优秀学生进行的创新性试验;择优选择500个左右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每年评选100名高等学校教学名师等。

    按照教育部的相关要求,我校也于近期出台了《厦门大学“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实施意见(征求意见稿)》,除了执行教育部的规定外,我校还拟建设200门双语课和200种优质教材。这些教改立项,目前已开始申报工作,这480万元,就是建设这些项目的。

    需要实施的项目这么多,480万如何分配?邬大光提出了设想,他说,以院为单位,以打包的方式立项申报。学校把400万分成45包用于投入建设,其中,5万的20包,10万的5包,15万的10包,剩下的80万用于奖励和配套。各院系可以根据自身的学科情况,在即将实施的各个教改建设项目中选出本院系急需建设或有特色的项目进行立项,然后将若干项搭配打成包,向学校申报(各院最多选3包)。邬大光指出,这样做,是为了避免搞“一刀切”,让各院系充分发挥自身学科优势进行多项选择、优化组合,以期达到有所侧重、突出特色。各院系在选择项目建设时,一定要有发展的眼光,要瞄准教学成果奖进行立项。

    会议还就即将修订的本科教学计划和短学期的教学作了一些说明和要求。邬大光强调,各院系的教学计划在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制定上,一定要符合教育部关于“人文社会科学类专业不得少于总学分(学时)的15%,理工农医类专业不得少于总学分(学时)的25%”的规定。在短学期的教学上,一定要注意加强实践环节和选修课,禁止把长学期的课延伸到短学期上。

    邬大光指出,在全校所有课程打通后,学校将通过选课系统控制选课人数,避免出现本院学生选不到本院课程,有些课程过热、有些课程过冷的种种现象。